【心理健康】心理学中的钟摆效应与心理健康维护指南

发布者:李泳锋发布时间:2025-05-08浏览次数:16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白天还干劲满满,到了晚上莫名陷入低落情绪;熬过极度悲伤的时刻后,又会毫无缘由地亢奋到失眠……在这些情绪变化的背后,藏着一个心理学现象——钟摆效应它就像藏在我们情绪深处的隐形规律,悄悄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理健康。

一、揭秘钟摆效应:情绪世界的隐形规律

 “钟摆效应”由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提出,核心观点是:情绪的两极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就像物理世界里的钟摆,摆向一端的幅度越大,回摆的力量就越强,情绪同样如此。当我们刻意压抑某种情绪,与之对立的情绪就会在某个临界点突然爆发。

在大学校园中,部分同学在学习、竞赛和科研中努力寻找平衡点并在巨大的压力下极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然而,可能会因为一件小事的失败,比如一次小组作业成绩不理想,就突然情绪失控那些长期用“积极”武装自己的人,反而更容易被突如其来的低落情绪“击倒”。

钟摆效应

二、钟摆效应为何总在“捣乱”

1.情绪压抑的“反弹力”:大脑就像一个精密的存储器,所有情绪体验都会被记录。当我们强行压抑负面情绪,告诉自己“不能哭”“不许生气”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而在潜意识中不断积攒能量,等待一个突破口,以更强烈的形式释放出来。

2.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很多人习惯将情绪简单划分为“好”与“坏”,只追求快乐、积极等正向情绪,排斥悲伤、焦虑等负面感受。但实际上,所有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悲伤提醒我们珍惜,焦虑促使我们行动。当我们拒绝情绪的某一面,就打破了心理的自然平衡,让钟摆的摆动愈发剧烈。

3.外部环境的“助推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社交媒体营造出的“完美人设”也在无形中给我们施加压力。为了符合外界期待,我们不得不伪装情绪,进一步加剧了钟摆效应的影响。

陷阱思维

三、摆脱情绪钟摆,试试这几招

1.做情绪的“观察者”,而非“对抗者”

察觉情绪信号:当愤怒、悲伤等情绪出现时,不要急于逃避或压抑,花几分钟时间观察身体的反应留意自己是否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试着不带评判地描述情绪,比如“我现在感到很委屈,胸口闷闷的”。

接纳情绪存在:告诉自己“这种情绪是正常的,它会来,也会走”。就像允许天空有乌云,也允许内心有低落,接纳本身就是治愈的开始。

接纳情绪

2.搭建情绪的“缓冲带”

找到专属情绪出口: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情绪宣泄方式。有人通过写日记倾诉内心想法;有人选择跑步、跳舞释放压力;还有人沉浸在绘画、音乐中转移注意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定期为情绪“排毒”。

建立心理韧性练习:每天花10分钟冥想,专注于呼吸,培养内心的平静与专注也可以尝试建立“情绪急救箱”,记录下那些曾帮助自己走出低谷的小确幸,在情绪波动时随时取用。

心理韧性

3.培养平衡的情绪状态

拓宽情绪体验边界:主动尝试新事物,丰富自己的情绪维度。比如学习一门新手艺,在挑战中体验成就感;参加志愿活动,感受助人的温暖,让情绪不再局限于“极端两极”。

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生活本就充满变数,与其追求情绪的“稳定不变”,不如接纳情绪波动的常态。当钟摆摆动时,试着以平和的心态回应:“这只是暂时的,我有能力应对。”

平衡情绪

四、结论

真正的心理健康,并非追求情绪钟摆的绝对静止,让内心时刻保持“波澜不惊”的状态。生活本就充满起伏,喜悦与悲伤、兴奋与低落,都是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风景强行压制情绪的自然摆动,如同试图让大海永远风平浪静,不仅违背自然规律,还会让我们错失与真实自我对话的机会。愿我们都能摆脱情绪的束缚,以更从容的姿态拥抱生活的每一面!

(建议来源:钟摆效应 - MBA智库百科

  新闻来源:材料与物理学院 心自助艺术辅导部

  责任编辑:郭毓

  一审一核:殷思捷

  二审二核:高鹤菲

  三审三核:许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