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白天还干劲满满,到了晚上却莫名陷入低落情绪;熬过极度悲伤的时刻后,又会毫无缘由地亢奋到失眠……在这些情绪变化的背后,藏着一个心理学现象——钟摆效应。它就像藏在我们情绪深处的隐形规律,悄悄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理健康。
一、揭秘钟摆效应:情绪世界的隐形规律
“钟摆效应”由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提出,其核心观点是:情绪的两极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就像物理世界里的钟摆,摆向一端的幅度越大,回摆的力量就越强,情绪同样如此。当我们刻意压抑某种情绪,与之对立的情绪就会在某个临界点突然爆发。
在大学校园中,部分同学在学习、竞赛和科研中努力寻找平衡点,并在巨大的压力下极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然而,可能会因为一件小事的失败,比如一次小组作业成绩不理想,就突然情绪失控。那些长期用“积极”武装自己的人,反而更容易被突如其来的低落情绪“击倒”。
钟摆效应
二、钟摆效应为何总在“捣乱”
1.情绪压抑的“反弹力”:大脑就像一个精密的存储器,所有情绪体验都会被记录。当我们强行压抑负面情绪,告诉自己“不能哭”“不许生气”时,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而会在潜意识中不断积攒能量,等待一个突破口,以更强烈的形式释放出来。
2.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很多人习惯将情绪简单划分为“好”与“坏”,只追求快乐、积极等正向情绪,排斥悲伤、焦虑等负面感受。但实际上,所有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悲伤能提醒我们珍惜,焦虑会促使我们行动。当我们拒绝情绪的某一面时,就打破了心理的自然平衡,让钟摆的摆动愈发剧烈。
3.外部环境的“助推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社交媒体营造出的“完美人设”也在无形中给我们施加压力。为了符合外界的期待,我们不得不伪装情绪,进一步加剧了钟摆效应的影响。
陷阱思维
三、摆脱情绪钟摆,试试这几招
1.做情绪的“观察者”,而非“对抗者”
察觉情绪信号:当愤怒、悲伤等情绪出现时,不要急于逃避或压抑,花几分钟时间观察身体的反应,留意自己是否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试着不带评判地描述情绪,比如“我现在感到很委屈,胸口闷闷的”。
接纳情绪存在:告诉自己“这种情绪是正常的,它会来,也会走”。就像允许天空有乌云,也要允许内心有低落,接纳本身就是治愈的开始。
接纳情绪
2.搭建情绪的“缓冲带”
找到专属情绪出口: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情绪宣泄方式。有人通过写日记倾诉内心想法;有人选择跑步、跳舞释放压力;还有人沉浸在绘画、音乐中转移注意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定期为情绪“排毒”。
建立心理韧性练习:每天花10分钟冥想,专注于呼吸,培养内心的平静与专注。也可以尝试建立“情绪急救箱”,记录下那些曾帮助自己走出低谷的小确幸,在情绪波动时随时取用。
心理韧性
3.培养平衡的情绪状态
拓宽情绪体验边界:主动尝试新事物,丰富自己的情绪维度。比如学习一门新手艺,在挑战中体验成就感;参加志愿活动,感受助人的温暖,让情绪不再局限于“极端两极”。
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生活本就充满变数,与其追求情绪的“稳定不变”,不如接纳情绪波动的常态。当钟摆摆动时,试着以平和的心态回应:“这只是暂时的,我有能力应对。”
平衡情绪
四、结论
真正的心理健康,并非追求情绪钟摆的绝对静止,让内心时刻保持“波澜不惊”的状态。生活本就充满起伏,喜悦与悲伤、兴奋与低落,都是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风景。强行压制情绪的自然摆动,就如同试图让大海永远风平浪静,不仅违背自然规律,还会让我们错失与真实自我对话的机会。愿我们都能摆脱情绪的束缚,以更从容的姿态拥抱生活的每一面!
(建议来源:钟摆效应 - MBA智库百科)
新闻来源:材料与物理学院 心自助艺术辅导部
责任编辑:郭毓
一审一核:殷思捷
二审二核:高鹤菲
三审三核:许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