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报道我院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发布者:李泳锋发布时间:2025-09-29浏览次数:10

2025925日,《光明日报》第8版刊发专题文章“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实现材料人才培养新跃迁”,深度报道了我院材料专业根植学校深厚矿业底蕴、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所构建的特色育人体系及其显著成效。该报道从招生吸引、过程培养、就业升学和校友发展四个维度,系统梳理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突破,彰显了我院“点材成金”特色育人之路的丰硕成果。

全文如下: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与物理学院依托深厚的矿业学科底蕴,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建立了一条“点材成金”的特色育人之路。凭借中国矿业大学在采矿、能源资源、矿物加工等学科的积淀,学院将材料科学与矿业、物理等学科深度融合,构建了从招生吸引、过程培养到就业升学、校友发展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固本浚源:百年底蕴聚英才 新质转型拓生源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与百年矿大校史深度交融的人才培养史。从1909年“为采矿、冶金和铁路造就专门人才”起步,百余年间走出了多位院士,目前专业已成长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材料科学领域于2016年进入ESI全球前1%2024年更获批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点。

面对新质生产力转型需要,专业主动求变,新设“材料先进制造与表面工程”和“电子信息材料”方向。前者传承学校在矿用耐磨、耐蚀材料领域的传统优势,并融入智能制造前沿;后者直面半导体、电子信息等“卡脖子”难题。电子信息材料方向的课程体系创造性构建了“矿物加工—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加工—电子元器件及其封装”的完整逻辑链条,将学校在矿物加工领域的特色优势,嫁接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上,实现从“矿源”到“芯片”的跨越。

过程精育:工程认证为牵引 思辨创新促成长

专业围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将“学习结果可证明、持续改进可追踪”落实到课程与质量保障全流程,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产出导向”的课程—评价—反馈闭环。专业于2024年顺利通过江苏省第二批品牌专业建设验收,并再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高质量课程建设持续推进,入选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材料科学基础”等核心课程完成数智化升级,成为持续改进和认证质量保证的“抓手”。

专业以“思辨创新、实干检验、探索揭秘”为核心教育理念,形成“观念—舞台—出口—评价”的创新能力培育闭环:通过早期导师制,把本科生纳入科研团队;以“三模块五层次”实践体系为“舞台”;以学科竞赛与高水平论文为“出口”;再以突出思辨与创造的评价体系倒逼学习方式变革,实现从“会学”到“善创”的跃迁。

学成硕果:升学率保持高位 就业面广质更优

扎实的培养体系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专业毕业生以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素养,在就业和升学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近年来,专业的升学深造率一直稳定在50%以上,2024届和2025届分别达到55.18%56.31%。大批毕业生被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及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

专业的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深受行业龙头企业欢迎,就业面宽广,质量卓越。就业单位覆盖了以宁德时代、中芯国际为代表的新能源、半导体、电子信息领域,以及徐工集团等高端制造企业。

校友垂范:科技前沿传佳音 行业栋梁耀母校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培育,专业的毕业生已成为全球产业和科技舞台上的明星。1989级校友与母校联合开发的BTW系列矿用耐磨钢材料,填补了国内高端耐磨钢产品空白;2000级校友实现X射线显微原位CT装置的同水平国产化替代,开发出环境指标国际领先的原位装置。1984级校友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成长为杰出教授,其关于纳米材料的研究成果多次登上《科学》;2004级校友在高熵合金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4次在《科学》《自然》发表论文;2010级、2013级、2018级的一批年轻校友,也相继在锂电池、固态电解质等前沿领域,于《自然》或《科学》上留下印记。这些杰出校友的成功,深刻印证了专业“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成功。

立足百年底蕴,聚焦新质育人,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与物理学院正以锐意进取的育人模式和卓越的培养成效,坚定地走在建设一流专业的道路上。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初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材料人才、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奋斗。

光明网链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09/25/nw.D110000gmrb_20250925_7-08.htm

光明日报客户端链接:

https://app2.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64347d1feba649a794f0b9855fa29fc8

新闻来源:材料与物理学院

责任编辑:牛继南

一审一校:李泳锋

二审二校:李智

三审三校:范韶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