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周日)上午,材料与物理学院高效储能材料与技术团队特邀两位国家级电池领域专家——中南大学郑俊超教授与东南大学贺加瑞教授,于材料楼A501会议室举办专题学术讲座。两位专家分别围绕锂离子电池与钠硫电池的前沿研究展开深度分享,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交流。
聚焦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郑俊超教授解析合成新策略
郑俊超教授(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以《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拓扑化学合成及结构调控》为题,系统阐述了锂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针对材料本征结构不稳定性和合成成本高的难题,郑教授团队提出基于拓扑化学调控的创新合成策略,成功简化工艺并提升结构稳定性,相关成果已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技术转化产生超亿元产值。郑教授还分享了其团队在国家级项目攻关、专利布局及产学研合作中的丰富经验。
破解钠硫电池瓶颈:贺加瑞教授分享界面工程新突破
贺加瑞教授(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在《钠硫电池关键材料设计与调控》报告中,聚焦多硫化物穿梭效应与钠枝晶生长两大核心挑战。他提出通过极性催化剂锚定多硫化物、表界面工程调控钠离子流,以及优化溶剂化结构构筑稳定界面等创新方法,显著提升电池性能。贺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Energy、Advanced Materials等顶尖期刊,论文总被引超11000次,其技术路径为高安全、长寿命储能器件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家级人才面对面:助力团队科研与人才培养
本次讲座为团队师生提供了与国家级专家深度交流的宝贵机会。在问答环节,两位教授就论文写作、技术产业化、升学规划等话题与听众展开热烈讨论,并针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提出切实建议。参会学生表示:“专家们不仅分享了前沿技术,更启发了科研思维,对个人研究方向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交流促创新:共拓储能材料新未来
材料与物理学院始终致力于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科交叉与产学研融合。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团队对电池材料前沿动态的理解,更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学院将继续邀请领域内顶尖专家,助力师生在高效储能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